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 国际经贸合作的机理——基于博弈分析
从经济学看,国际经贸合作是指国家之间交易、交流或者互动的状态。国际经济竞争不一定是“你赢我输”,而可能是非零和博弈,参与合作的各方可以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即实现互利共赢的格局。其内在机理可以运用经济学的博弈论来分析经贸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有助于加深对互利共赢问题的理解。
经济学研究经济人(理性经济主体)的“选择”,把经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作“交易”,在特定的一次交易中,经济人总是选择最大偏好目标作为自利行为的理性基础。最简单的经济人选择是在2个人交易(博弈)中的选择情形,是在2个人交易模型中,为了消除外部性、不确定定性及风险成本而达成合作的协议。这种协议是通过反复博弈的交易过程来达成的。下面展示两个国家(经济体)经过多次重复博弈,走向合作并达成协议的过程,来说明国家之间如何实现“互利共赢”(于立新、陈万灵,2011)。
假定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的国家A和国家B在对外开放的交易中有两种选择:合作(达成协议)和背叛。每个国家都是在不知道对方选择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由此形成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所谓“困境”是说不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背叛总能比选择合作时获取较多的效用或收益。但当双方都选择背叛时,其结果比双方都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少(艾克斯罗德,1996)(见表7-1)。
表7-1 国家“囚徒困境”
在国家“囚徒困境”博弈中:
(1)当国家A选择合作A1时:国家B有两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