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农民相对收入比重变化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行为与问题

中国自古到晚清,工业一直为简单的手工业。19世纪40年代后晚清时期,西方开始在中国投资工商业,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城镇的经济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手工业聚集地和商品集散地。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工业化的进程,现代城市开始逐渐兴起。农业为小农经济,租佃关系盛行,自给自足。晚清开始引进西方农业科技,推行现代农学教育,开启了中国农业现(近)代化的进程。至此,中国开启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受到破坏,导致“三化”失调。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三化”失调的问题日渐凸显。于是,“三化”协调发展成为当今中国重要议题。然而,政府寄希望于更多地采用行政措施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但行政措施本身有可能带来更多问题。由此本书要探究,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三化”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政府与市场应如何分工。

第一节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概论

要讨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要讨论“三化”协调就要讨论如何衡量“三化”是否协调。

一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工业化运动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英国通过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传统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