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质性调查数据和实证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来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融合,无论是制度性的还是一般性的社会融合都比已婚男性差,婚姻状况是否真正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合,简单的比较分析不能说明问题,因此,本部分旨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分析婚姻状况对两类社会融合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 分析框架
婚姻与家庭可以提高任何形式的社会融合,“有家有室”使个体增加在邻居中的投资,更多地融入当地生活圈甚至更大的社区范围(Stafford & Gibbs,1988),因此,结婚并有孩子的人在当地的网络会更大、更紧密且多元化。对从未结婚者来说,则是相反的行为和结果,他们存在两种心理模式(逃避和扭曲),逃避的心理使这些人将自己隔离于周围人群(Waehler,1991)。如果这是未婚者主动作出隔离于社会的行为,那么Weiss(1975)的发现为这种行为找到了注解,他在未婚人群中发现两类孤独——情感疏远和社会隔离,单身者会有厌倦和被隔离于人群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人群隔离的行为。在中国农村,被迫失婚的男性一般属于被隔离人群,他们往往受到村民有意或无意的排斥甚至歧视,因此人际交往圈子狭窄(莫丽霞,2005)。大龄未婚男性也认为自己进出已婚女性的家庭很不方便,导致能融入的人群非常有限。从客观上来讲,在中国,婚姻关系代表的不仅是两个个体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联结在一起。因此,姻亲关系的建立也会极大地扩大已婚者所融入的人际关系圈。
在中国社会,个体能否成婚与其所占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