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1989~2005年社会发展报告
第一部分 海林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总体状况
一 趋向多元的社会阶层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使海林市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海林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工人阶层的地位下降、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不断分化、私营企业主与个体工商劳动者阶层规模的迅速壮大,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的产生以及贫困人群生存状况的改变等。
海林市工人阶层在人员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变化,1989年海林市有产业工人75148人,2005年为33780人,相当于1989年的45%,在整个阶层结构中的比重显著降低。虽然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过程中,产业工人下岗重组,一部分成员分流到了其他行业,但也有一部分农民转变成农民工分流到了产业工人的阶层,从而保证了此阶层在整体上数量的平衡。但这也使得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工人阶层的变化主要在其社会地位的下降:在工资收入水平上,在岗产业工人阶层的比较收入呈下滑趋势,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在政治地位上,产业工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有所下降,1997年工人身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分别占到总数的12.63%、9.04%,而到了2005年,工人身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比例下降到总数的2.98%、2.63%,变化十分显著。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不断分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林地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城乡人口流动加速,农民阶层分化明显。海林积极推进异地就业、出国劳务、开辟新产业和小城镇吸纳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