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变动与农业生产力的变化
土地、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农具、耕畜等)与劳动者(农民),构成了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三者的结合方式,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要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是因为当时农村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新区土改时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怎样?为什么说当时农村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土改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诸要素之间是怎样重新配置的?土改运动如何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土改运动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是什么?如何评估土改运动后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些无疑是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本章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土地改革前后农村各阶层土地及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探讨土地改革运动对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考察土地改革运动前后农业生产力的变化及生产力诸要素的重新配置情况,借以说明土地改革运动对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影响。
一 土改运动前农业生产力状况的基本估计
(一)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它与此前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性质是一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解释说:“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他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