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黄河下游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黄河下游农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演变路径研究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和度量方法评述

一 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结构性变迁过程

对中国尤其是黄河下游农区来说,“工业化”是一个外来概念,对工业化的理解必然带有某种中国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黄河下游农区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理解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工业化内涵进行全面梳理,有可能纠正我们观念之中的某些偏差,正视工业化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把黄河下游农区工业化道路纳入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工业化”是经济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名词之一,包罗万象而又富有争议,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结论。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化定义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将工业化锁定在工业生产领域自身的变化,包括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分工和组织化程度等。工业化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生产工具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促使分工和组织化程度加深,整个社会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变革。“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新动力的应用,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因此,“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并以此为起源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吕贝尔特,1983)。“工业化的特征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是经济中各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运用技术、机械、电力来补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