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模型、实证方法与数据描述
本章旨在介绍文献中对技能(近似等价于人力资本)回报与工资决定机制、工资结构变动研究的理论模型,并说明本书将采用哪些实证方法来解决哪些问题。在对本书的主体研究结果进行说明之前,本章第三节详细描述了本书所用数据、主要变量的重要统计信息及对变量的处理等。
第一节 理论与模型
一 工资决定理论
工资决定理论在文献中有多种分类,我们将从八个方面概括这些理论。
1.边际生产率理论
边际生产率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有P. Samuelson,J. Hicks,E. Chamberlain,P. Douglas & Joan Robinson。Hicks(1963)将这一理论作为工资决定理论。
边际生产率理论具体到劳动经济学指的是工资的数量由微观层面的最优化生产过程决定。企业会最小化生产成本从而使各种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相等。这一理论立足于相对工资来解释生产率。因此,它所提出的主张是生产力更高的劳动者得到更高的工资。
2.比较优势(或曰自我选择)理论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常见于国际贸易理论,自从Roy(1951)和Champernowne(1953)以来它仅用于劳动经济学。不同于边际生产率理论,这一理论假定劳动力是异质的,原因在于工人能力不同并且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巧与能力。正如Champernowne的研究表明的:这两种情况的共同存在,可能会导致工资报酬的偏斜分布。换句话说,小部分工人可能拿到相对高水平的工资而大部分工人的工资相对较低。这一问题已经被众多研究者所研究。例如,Heckman & Sedlacek(1985)使用修正后的Roy模型估计总偏差对度量到的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