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海村三种贫困类型间的关系
所属图书: 中国12村贫困调查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内蒙古海村研究报告

贫困之外的贫困[1]

本报告的撰写基于2006年初课题组对内蒙古巴乌县乌乡海村进行的田野调查。

调查地巴乌县位于内蒙古东部,总人口约60万,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境内绝大多数居民是汉族。巴乌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05年巴乌县的贫困人口19.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8.6万。据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5年巴乌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626元。

海村位于巴乌县的北部地区,是一个快速脱贫的村庄。据村干部介绍,2005年海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而2000年只有1300元。海村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养殖业和种植经济作物。

养殖对象包括猪、羊、鸡、牛、鹅等,经济作物包括烤烟、万寿菊、甜菜和玉米制种等。

海村虽然从整体上摆脱了贫困,但是村内还存在一些贫困现象。这些“贫困之外的贫困”从其致贫原因可总结为三种类型:老年性贫困、支出性贫困和风险性贫困。老年性贫困指与子女分家后的父母生活水平低下的现象,主要是父母必须为儿子的结婚承担盖房、彩礼等巨大开支造成的;支出性贫困是指由于家庭开支大而造成的贫困,这些开支大的方面包括盖房结婚、看病(尤其是大病或慢性病)和供子女上高中或大学;风险性贫困指农户遇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造成的贫困。海村的自然风险主要是旱灾和洪灾;市场风险则包括农产品市场风险和劳务市场风险。例如,1997年海村村民种植烤烟后烤烟价格大跌而造成的部分农户贫困。劳务市场风险主要指村民外出打工发生死亡、工伤从而使家庭陷入贫困的现象,海村有两户村民由于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