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制度非刚性条件下外部冲击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

“概念在其展开的过程中就表现为理论,对术语的不断加细的定义过程就是概念的展开过程”(黑格尔,1979,中译本)。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则认为:学科的“基本问题”根本就是不可能解决的,研究者只是不断地理解这些问题,不断地重新提出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深化对整个理论的领悟(骆玉鼎,2000)。分析和定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是本研究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本章依据“概念是反映客观现实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哲学命题,试图通过对这一哲学命题的细化、深化,来认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为探索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理建立概念基础。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基点

一 交易视角的农村金融内涵

(一)对既有分析范式的讨论

准确定义“农村金融”,是本研究展开的首要前提。研究发现,虽然农村金融在中国历史悠久,但“‘农村金融’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运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刘达,1994)。长期以来,在“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的主流金融观[1]基础上,“农村金融”的内涵似乎只要给“金融”冠以“农村”[2]就能自然地被定义出来。事实上,中国既有“农村金融”概念就是这样生成的[3]。即“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金融”(刘达,1994)。这种望文生义、同义反复的定义,不仅掩盖了农村金融的自身特性,使之失去了作为独立范畴存在的逻辑基础,而且,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农村的”指向不明。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