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构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脉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二是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代初出现的繁荣局面,三是工业化进入中期后面临的现实挑战。虽然这三个时期经历的时间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相异,但却与我们的农业、农村政策以及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农业、农村政策,是影响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
以生产关系或农村基本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为视角,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我国农村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土地改革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期间,农村建设的主线,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即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其背后所反映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孜孜以求的工业化和国家富强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但是,毫无疑问,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艰难而坎坷的。
(一)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农民所有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我国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而在此之前,从1946年发出《五四指示》[1]到1950年《土地改革法》公布时,老解放区已经进行了土改。至于土地改革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