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构成与东部及全国的比较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空间架构: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说,长期以来,围绕着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而进行的农村建设,在我国农村形塑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社会结构,并深刻影响着农村未来发展的图景。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机体。[1]在这个有机整体的空间结构中,农村与城市并不是简单割裂开来的,更不能将它们理解为机械连接的单个社会。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的态势下,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大潮中,相较于城市社会而言,农村社会就显得沉没、孤寂和落后了,同时也更衬托出当今农村社会的种种结构特征。

一 当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

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对“社会”一词的理解,一般有三种认识。一是社会有机整体论。社会是由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完整的整体,“社会”一词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既可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有机体,也可指由城市和农村组成的统一社会。二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结构论。在这里,社会是作为国家的对应物而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所包括的是除国家政治以外的各个方面。三是重点突出结构论。即社会是指除重点突出领域以外的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这实际上是第二种认识的延伸,如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本书对“社会”一词的使用,主要采用第一和第三种认识。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