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78~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所属图书: 两岸乡村治理比较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大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逻辑和前景

新农村建设,是近现代中国的常新话题,但仅仅在工业化/现代化起飞后的今天,终于具备了所有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然而,让新农村建设变得迫切的因素,同时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利益差异导致的共识不足,正在影响新农村的推进。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演进探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逻辑,进而展现前景,将有助于凝聚共识,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从“取”到“予”的根本性转折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要求的新农村建设,位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任务的第一位。这是由“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现代化起步阶段,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代化起飞阶段演进的必然。

图1给出的1952~2006年GDP结构显现,1952年,一、二、三产的比重为50:21:29,传统农业居首;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开始稳定地超过农业,70年代末接近50%,农业降至30%左右;此后20余年,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更多地替换第一产业,至2006年,一、二、三产的比重为39:49:12。若按最后10年(1997~2006年)间农业占比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的趋势,不出10年将进一步降至5%左右。

图1 1952~2006年GDP的产业结构

图2给出了这54年各产业增加值增长趋势。以通常认为的改革开放端点1978年为分界,前26年一、二、三产年均增速分别为2.05%、11.04%和5.47%,人均GDP年递增4.03%;后28年一、二、三产年均增速分别为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