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政策的择定扭曲
已有众多的学者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政策的性质和问题的成因,而且在经济技术的框架内已穷源至委,趋于完善。[1]我们对其中隐含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的确,国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但又是什么原则支配着这些不同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分配与交换呢?有关与此的不同选择的结果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协调的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扭曲的非均衡发展两种迥异的发展模式。在两种不同的战略模式中,国家确立了不同的产权基础和交换关系,农业政策的安排也将因此表现得迥然不同。
一、国家工业化:初始条件和发展模式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主题。一些经济家曾经阐释结构转变的一致性的证据,认为所有国家都必须以一定速度实现工业化以求得发展。然而,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在何时何部门开始工业化,可有多种选择。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内外条件的基本特点,必定会为其工业化的战略选择打上深刻的烙印。
我们知道,当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扬帆远航时,她面临的是积贫积弱的国内条件和非常险恶的国际环境。当时,国内在连年的战火兵燹之后,是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的景象,在国际上又受到战争的威胁和经济封锁。这些情况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与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起步时都非常不同的初始条件。为了国家的自强自立,工业化自然成了至高无尚的中心目标,它已与民族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特别是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