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衣食住行
1949年以前,村南不远处的街镇曾经是青田贫苦民众用血汗换钱养家的地方。青田人的生活,特别是濒临西河、新大河青田自然村人的生活与街镇密不可分。摇旗是沿江十八坝之一,外江货物、内河货物须经过塘翻坝,需用人力搬运、转运。青田自然村大部分村民从事搬运业。清末至民国28年(1939),青田班为街镇脚班主力军。
1949年5月解放后,接踵而来的是土地改革和向集体化道路迈进,青田人沿袭了数百年的生活改变了。土地改革,青田脚班变成了完全守土的农民;在此守墓为生的一部分人也随着族产的被没收而成为青田的农民。青田人进入一个完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世界。
除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外,在整个农业集体化时期没有发生饥荒。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下,即使因劳动力缺乏或家庭成员生病等造成在生产队年终分配时经济上长期为超支户(倒挂户)的家庭,其基本口粮也得到基本保证。与1949年以前相比,这是建村以来人们最安稳的一个时期。然而,因自身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带来的劳动力过剩、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约束等,社员的日劳动报酬增长、社员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十分缓慢。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村民的生活才真正由量变到质变。
2003年11月7日,青田村90岁的HBZ老人在《青田村历史回忆录》中写道:
青田村早年是个农商村子,半务农、半商贾为生,对于家庭粮食,半数是购买来吃。解放后,政府搞生产,尤以农业为首,有粮有人,何求治世不能?是以大搞农业,号召农民,积肥备用,户户养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