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迪庆藏区追踪调查报告
迪庆被认为是一个后发地区。如果用流行的指标来测量,它的生产结构、消费水平、财政收入、教育、卫生等,都显示出这一点(见王洛林、朱玲等,2002)。本文将在2003年对迪庆所做的跟踪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从迪庆的城乡关系及劳动力流动出发,进一步探讨迪庆的发展问题。[1]
2002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9.1%,迪庆州为16.9%。[2]从GDP的构成来看,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为15.4:51.1:33.5,而迪庆为29.1:26.6:44.3(国家统计局,2003)。从上述两个数据的比较来看,迪庆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较低。但在产业构成上,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拉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占了很高的比重。如果以城市化与工业化为主要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迪庆处于较低的层次上,但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与这种低层次不相吻合。所以,仅从一般的发展范畴出发难以充分说明迪庆的发展状况。
本报告将把发展理解为不断满足人的经济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说,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3]以此为背景,本文将从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迪庆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指出其中的条件与约束,探讨经济与社会协调、城乡协调、不断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发展方式与选择途径。
一 条件与约束
1.人口与资源间的紧张关系是迪庆发展的根本制约
迪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13.99人/平方公里,但农村人均耕地少,仅为1.73亩/人。由于地处高原,天气寒冷,作物的种植面积与种类均受到限制,而且粮食的单位产量很低。数据显示,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