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现代消费理论与宏观经济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一般认为,凯恩斯在《货币利息和就业通论》中首先对居民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论述,从而居民消费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而存在,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理论结论与经验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性,客观上催生了对消费理论的微观研究,即消费理论由宏观经济学的部门分析逐步转向以家庭或住户(household)为研究单位的微观分析,由宏观经济总量关系(如总收入与总消费)的讨论逐步转向家庭的消费选择行为分析。[2]尽管最初的目的也许仅仅在于调和理论与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的不一致性,但这种转变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思路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逐步揭示影响居民消费的新变量。而这种理论上的进展与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经验研究方法的逐步深入发展密不可分。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中,理论与经验研究的相互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节 LCH-PIH-RE分析框架
凯恩斯(1936)对消费函数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将边际消费递减倾向作为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一方面消费的增量与收入的增量的比值将处于[0,1]之间,另一方面,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存在差异[3],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通常不考虑收入差别的存在,因此宏观消费函数被写成:
C=C0+βY
其中,C、Y分别为消费与收入,C0、β分别为自主性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β∈[0,1]。
20世纪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