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
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关于就业统计的疑问,本文从就业增长、真实失业水平和劳动参与率变化等方面,系统考察统计数字的一致性问题;揭示了下岗与登记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按照国际通行定义计算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政策建议。第一,用树立就业优先原则统领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清除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从而不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与规制;第二,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就业扶助政策,帮助特殊的一代人顺利实现转轨。
一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局面。由于宏观经济持续处于总需求不足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国有企业在面临着困境的同时,又推进了其激进的劳动制度改革,造成数千万城镇职工下岗,其中很大一部分成为失业者。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农民工在城市的各个就业领域都成为参与者,也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竞争力量。此外,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困难。
然而,迄今为止,官方统计系统对这种就业局面做出描述的数字非常有限,惟一关于城镇失业水平的数字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因其一直显示较低水平的失业,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置疑(Solinger,2001)。为了填补统计数字的信息缺乏,研究者采用各种间接的估计方法,来推算中国的失业水平,得出远比官方统计数字高的失业水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