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工殇者
所属图书: 工殇者
出版时间: 2005年03月

安全文化: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兼谈对安全伦理的思考

自从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关于社会发展指标的讨论越来越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实行“五个统筹”。从党政高层到广大公众,都在清醒地关注和反思社会发展问题,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并付诸制度安排和社会实践。毫无疑问,这在中国社会堪称一次难得的历史进步。

在这场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中,我们有理由关注安全指标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那么,什么样的安全指标才是一个健康成熟社会所必需的呢?

我想,仅仅依赖一组在工业生产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技术指标,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我们目前在技术指标上还十分欠缺——我们还要有社会指标,即安全文化在公民社会系统的集体培育和广泛弘扬。只有安全的技术指标在工业生产系统、社会指标在公民社会系统同时发挥作用,安全文化才是真正可靠的。

安全文化的背景和含义

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可以认为是最原始的安全文化观念。不过,人类从理论层面有意识地关注安全文化,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起震惊世人的核泄漏事故,从此,核能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之后,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的概念,并构建了一整套核安全文化建设思路。从此,国际社会逐渐关注整个工业系统的安全生产,并率先在成熟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开展安全文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