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
一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进城,从被视为“盲流”加以遏制到被定位为“有序流动”加以引导,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认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城市化战略的确立及在此战略下就业政策的某种导向。但是,农民自发流动的过程刚刚开始,到了90年代中期,即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其发展方向的两种讨论,这就是: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回乡创业。讨论的重要性在于,农民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方式。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无疑将直接影响近中期就业政策的选择方向,从而对中国如何实现城市化产生长远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应向何处转移,这个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并随着改革的深化日益突出。改革初期(1979~198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得益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就地转移,是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据估计,这一时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亿左右,其中就地转移的占70%左右(何道峰,1990;商春荣,1996)。从1989年初特别是1992年以来,农民的跨区流动或“民工潮”势头日趋汹涌。“民工潮”引起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它每年春运给交通运输部门带来的巨大压力。根据不同的研究估计,90年代中期,“民工潮”的年流动规模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