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发展现状与前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49年以后的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粮食总产量在1949年解放初期1亿吨基础上,1966年首次超过2亿吨,1977年接近3亿吨,粮食总产量以3.32%的速度递增,从而使人均粮食占有量(指粮食产量)由209公斤提高300公斤左右,年递增速度也达到1.27%。28年发展,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解决世界人口大国的吃饱饭的目标却仍未实现。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关键抓粮食增产,仅几年时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就增加1亿吨,19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9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粮食大幅度增产后,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目标很快得以实现,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量在8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的145公斤(成品粮)后不断下降,农村居民口粮消费在1984年达到峰值267公斤(原粮)后开始下降,这标志着世界人口大国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可以说,世界人口大国在站起来后经过35年的发展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此后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正如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1987年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就是再过十三年,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的水平。我们进一步的目标是下一个世纪的五十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新的追求目标就是小康,就是要在解决温饱、吃饱饭的基础上,吃得较为丰富,从“粮菜型”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