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村农村贫困定性调查研究报告——富裕中的贫困
富裕中的贫困[1]
本项研究通过调查证实,在常村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基层组织依然有一定控制力量的农村,依然存在贫困现象和贫困群体。富裕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较低,但存在相对贫困。常村的贫困的发生率大约在6%。
经济发达农村的贫困,是富裕中的贫困,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却与生活风险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安全网的建设以及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利益格局相关。
一个社区贫富差距越大,处于低阶层人“一夜变成无产者”的相对剥夺感、贫穷感就越强,痛苦指数也越高。
贫困的相对性还表现在收入与支出相比较之上。在村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村民用于生活的刚性支出大大增加。此外还有准刚性支出,如学费和医药费,使日常支出的增加远高于收入的增长。
贫困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经济越发达,生活的风险也越大。因此相对贫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最没有生活安全感的一种心理贫困状态。
常村调查表明,转型中的农村社会贫困成因呈多样化——环境资源的约束已不重要,农村阶层分化催生的贫困群体,城市化带来农村优质资源流失、农民利益受损,社会安全网的不足等都会导致新的贫困发生。每一次资源的重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都是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损害。
富裕地区农村的贫困带有较明显的分散性、相对性,贫困者往往是分散地、镶嵌式地存在。
但是目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农村社区都未对这种分散式贫困的存在以及如何消减贫困有足够的认识。
一 背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