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及投资效应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致使全球经济遭到严重打击,世界经济至今仍在缓慢恢复之中。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使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制造业遇到了近30年来少有的困难。尤其是2008年,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外部总需求减少及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等而破产,中国的许多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力图降低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振兴中国的产业经济。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增加4万亿元投资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本章阐述产业振兴规划的思路与措施,分析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效应,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带动效应与集聚效应。
一 产业振兴规划的思路与措施
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到2007年已提高到13.2%。中国从2006年开始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制造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国贸易总额的近42%,进口额占40%。事实上,最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呈现一种“井喷”态势,只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所放缓。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盟、美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入衰退期。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美、欧、日等主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