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完善行业工资指导线测算方法
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持续拉大,部分高工资行业工资增长过快与部分低工资行业工资增长缓慢并存。行业工资差距是形成工资分配差距乃至初次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就业者对收入公平的切身感受,是最受关注的分配焦点问题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行业工资指导线[1]是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最直接、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其中,针对垄断行业发布工资指导线,可直接作为对行业内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和水平“双控”的宏观政策依据,能够有效限制该行业工资过快增长;而对劳动密集型低工资行业发布工资指导线,则可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该行业企业在经济效益许可前提下增加职工工资。此外,政府公布的行业工资指导线,还是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政策依据。
科学的测算方法是制定行业工资指导线的关键,也是确保该项制度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基础。1997年劳动部发布《试点地区工资指导线制度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 》),对工资指导线的定位、测算方法等都做了较为明确定的规定或说明,但行业工资指导线目前还仅限于在地区层面进行探索,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政策。
一 现状与问题
我国行业工资指导线由北京市于2003年首次发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北京、广东、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