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
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化速度较快、水平较高且城市密度大的区域。从“一五”时期至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在全国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城市化速度明显滞后,城市化水平相对下降。为此,需要以现代城市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探索新时期东北地区城市化战略形态的转变和发展动力的提升,提出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核心,构建富有活力、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网络,引领区域经济振兴。
一 东北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密度大
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化速度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东北地区自19世纪中期沙俄中东铁路修建开始,城市化发展只有一百多年的历程。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东北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5.4%提高到1978年的35.0%。其中,在“一五”时期,东北城市化水平以每年3.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一五”时期至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城市化在全国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见图7-1)。
图7-1 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到2003年底,东北地区总人口为10729.0万人,占全国的8.4%。其中,城镇人口为5761.5万人,占全国总城镇人口的11%,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衡量的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