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核心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效应探究——基于新疆与福建的对比分析
一 引言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需求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同时也影响着对外供给的规模与结构。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便是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格局则处在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将福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间的沿线国家大多处于经济塌陷地带。福建位于我国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带,而新疆则处在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之间的“塌陷地带”。核心区建设为新疆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新疆向西开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渝新欧、汉新欧、蓉新欧等国际专线的开通,新疆地缘优势呈现弱化趋势,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新疆对哈贸易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75.75%降至2013年的39.05%,其中出口贸易额由84.99%降至56.91%。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虽然可以成为增进交流的基础,却无法有效促进区域专业化分工。此外,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像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那样,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对外供给乏力。鉴于此,本文从产业结构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