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与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转型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苏南乡镇的治理开始重新走向正常化和制度化,乡镇党的组织、人大和人民政府之间的角色功能得到了较好的规范,虽然由于原有的体制惯性等原因,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某些不协调和不合理的问题,但总体上来说,苏南乡镇的治理开始真正地走向了正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深入,苏南农村的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苏南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80年代以后苏南乡镇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乡镇治理过程中新的关系开始呈现,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成为苏南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治理的一个关键问题。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体制的重新规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苏南也面临着对基层组织进行重建的任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缺陷,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大胆下放权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的现象,实行分工分人负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战略转变,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客观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了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坏后中国农村所处的困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和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针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提出加速农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1978年底,苏南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