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家庭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时期在生理方面的急剧成长是众所周知的。生理方面的成长使他们具备成年人传宗接代的能力,在体型上展现了成年人的成熟,但是其在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发展则不能等同视之。一般常称此阶段为“狂飙期”,就是因为这时心理的改变随之而来,而心情的改变则会影响行为。艾瑞克森(Erik Erickson)的社会心理分析论(the socio-psycho-analytical perspective)是解释此时期心理发展的最典型理论,这个理论强调社会的角色,主张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主要课题便是认同感的发展。艾瑞克森认为,在人类成长的八个阶段中,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社会心理上的议题要完成,其间可能产生一些冲突,如果某阶段的冲突能够在该阶段成功地解决,则一个人的人格便能朝正向发展,并产生正向自我认同,反之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艾瑞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时期所面临的危机其实是正常的,也是成长与自我认同形成的必经之路,但是有些人则会面临一些问题。如“不成熟的认同感”,就是在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以前就选定自己的角色;或是“混淆的认同感”,指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怀疑,无法面对自己被赋予的身份和角色,感到焦虑、自卑,所以选择逃避,无法面对人生的选择,有些人便会因此发展出所谓的偏差行为。即少年时期的一些偏差行为其实是这一发展历程中的产物,因此,我们在看待少年偏差行为时,不应该忽略其发展特质所展现的意义。
除了认同感的发展,认知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也是这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