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社团组织与居民参与——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组织实证分析
社会人类学经常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说法来形容民族—国家超地方的政治整合和文化生成机制,以此表明瓦解并替代了“有机社区”(传统社会)的现代民族—国家社会,其自身的认同已不再能够基于群体、一体化的有机联系,而不得不由国家的虚拟凝聚力实现“机械的团结”。尽管这是现代性的无可回避的后果,但是,无论“国家”还是菲迪南·滕尼斯所说意义上的“社会”[1],都不足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完整地整合人类群落,尤其是无法在日常生活这样一个极其个体化的层次,满足个体公共交往和自我实现的诉求[2],因此,如何在城市社区这个最基本的公共空间单位,通过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营造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从而最终实现民族—国家凝聚力的重构,便成为我们这次社区考察活动集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选择了上海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社区,这个社区以社团组织为载体的公共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国家凝聚力的另一种营造方式。
一 案例背景
南京东路街道社区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地段,面积0.83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普遍偏高,已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老龄化趋势,而受教育的程度则相对较低,有近一半的居民仅具有初中以及初中以下学历,相应的职业分布主要以离退休人员和下岗或待业人员居多。社区的整体房屋结构以老式的石库门建筑为主,这种最具上海风貌的建筑样式诞生于太平天国时期,是江浙一带百姓为躲避战乱,在移居上海租界之后为缓解紧张的居住状态,满足唇齿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