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滇西北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与滇西北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
所属图书: 自然文化遗产管理
出版时间: 2003年12月

建立完善滇西北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的行动计划

一 引言

1.研究背景

滇西北是一片资源极为丰富、环境相对原始、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造就了滇西北独有的魅力。滇西北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地位:整个地区维管束植物有7000多种,占全国的20%以上。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103种,特有植物882种(周浙昆,2000);鸟类437种,占全国的35%左右;爬行类50种,占全国的35%;国家级保护植物5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80余种,包括珍稀动物滇金丝猴。从文化多样性来看,该地区共有彝、白、纳西、藏、独龙、怒、普米、傈僳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并以历史遗迹、居民村落、饮食服饰、宗教信仰、民间文学等形式存在下来,其文化多样性的密集程度在中国首屈一指。同时,由于滇西北处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结合部,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如三江并流、梅里雪山、怒江大峡谷等世界奇观。

鉴于滇西北如此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景观重要性,国内外许多机构和组织都对该地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做出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云南省人民政府1998年4月委托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社会发展促进会进行“滇西北人居环境(含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并于同年6月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签署了《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项目建设合作备忘录》。希望通过规划研究及其实施“达到保护当地自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