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对职业、收入、生活、社会地位等的满意程度
出版时间: 2002年10月

外出务工经商者群体

外出务工经商者群体,是指户籍在全县的城镇或农村,但经常在全县之外的城镇或农村务工经商,每年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从业人员。它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在外地受雇于人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这是绝大多数;二是在外地的个体工商业者,其数量也相当可观;三是在外地的私营企业老板,已有一定数量。这三部分人,分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外地就业、在外地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把他们称为一个群体。

在历史上,由于水患频繁,兵灾严重,全县人民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据1946年统计,全县在业人口为261432人。其中,非农在业人口47828人,占18.29%。在农业人口占90%以上的旧中国,全县非农在业人口的这一比例是相当高的。在非农在业人口中,务工者13397人,经商者14935人,两项合计占非农在业人口的59.24%。这说明,务工经商是非农在业人口的主体(《全县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全县当时的经济非常落后,上述非农在业人口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地就业、在外地发展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虽不允许外出务工经商,但事实上却屡禁不止。1978年外出务工经商者估计有7000人。改革开放以后,全县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在80年代中期出现过一次高潮,到90年代初期曾达到10万人左右。在90年代中后期经济紧缩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经商者逐渐有所减少,但到1998年仍达48700人,约占当年全市在业人口总数的9.26%。据市劳动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