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利用之社会经济因素变迁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 经济成长与每人国民生产毛额
台湾光复之时,战争破坏所留下的痕迹到处可见,经济残破,民生必需品极为缺乏,而物价不断飞涨,真可说是民不聊生。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即着手推行农业的复苏与发展,并于1953年第一个经建计划中,确立“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长期发展策略。为激励农业发展,政府并自1947年起,实施公地放租、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农地改革,以提高农民增产意愿,增加农民所得,繁荣农村经济。
工业方面,在20世纪50年代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进口替代轻工业,以充裕民生物资,迨市场趋于饱和后,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改为采用发展出口导向工业策略,出口快速扩张,带动经济高度成长,国民所得不断提高,国内需求相应大幅成长,使台湾经济之规模得以持续扩张,突破国内资源之限制。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出口快速增加,而国内需求则未能相应提振,致使对外贸易严重失衡,政府乃自1986年起,加速推动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使对外贸易失衡问题缓和,经济呈现稳定成长局面。20世纪90年代,台湾申请加入WTO,经济发展继续朝自由化与国际化的方向推进,并积极修改有关之法令规章,使经济自由化确定落实。
表3-1 1956~2000年台湾经济成长与每人国民生产毛额之变动
表3-1显示,台湾在1956年国内生产毛额仅折合新台币344亿元,折合美元为13.9亿元;1981年增至新台币17739亿元,折合美元为482亿元;至2000年更增至新台币96859亿元,折合美金为3101亿元。1956~2000年台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