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
出版时间: 1998年10月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自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事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和富余资金。这种客观物质基础与国家的优惠政策相结合,使乡镇企业兴起、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经济整体上还在计划经济体制轨道上运行,乡镇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找到广阔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已呈现出从资源型向资源深加工型延伸、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延伸、从分散经营型向规模经营型延伸、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的发展趋势。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进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表1 中国乡镇企业单位数

——经济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增加值无论是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在快速地增加。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299亿元人民币)完成增加值145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58478亿元)的1/4以上;1995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总个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6%,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