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
社会信任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腾飞,中国社会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受到冲击,依托于血缘、地缘构建起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弱化。人们的社会交往愈发复杂,社会地域和阶层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快,导致社会信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结构体系和观念的愈发多元,推动社会信任不断渗透至经济、社会活动等多重领域。有社会学研究者指出,社会信任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事实和心理情绪体验,其程度高低反映了社会关系的质量好坏和社会情绪的正负取向。[1]社会信任有两种内涵:第一,信任发生在个体的人际关系之中,是社会关系构建与维持的重要因素,信任关系是感情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志。第二,信任代表了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放心”“认同”“靠得住”“信得过”,用巴伯尔的信任理论来解释的话就是预期对方不会伤害自己。[2]社会信任作为维系良好社会关系的助推器,能够有效降低社会交往风险,增进良性人群关系,推动契约社会的生成与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机制,培植社会信任的历程就是探寻我国社会建设的“心灵”之旅,对于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在此背景下开展了一项覆盖我国36个城市的社会信任度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职业群体被信任度、熟人社会被信任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