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中国—泰国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中泰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展望

一 引言

2012年是中国和泰国建交37周年、《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0周年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协议》签订20周年。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泰两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优势更加显著。至201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泰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10年泰国成为中国在全球的第十五大贸易伙伴。尤其在2011年,泰国超过新加坡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中仅次于马来西亚的第二大贸易国。本文将从中泰双边贸易额、国际贸易顺逆差、贸易依存度和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等方面分析中泰贸易现状,归纳中泰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近期国内外形势,提出对策建议。

二 中泰贸易历程及现状

自1975年中泰建交以来,中泰双边贸易额从1975年的0.246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57.13亿美元和2011年的577.9亿美元,可以说中泰贸易有了长足的进步。这30多年(截至2011年)的中泰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5~1982年)是中泰贸易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1978年中泰两国签订的《中泰贸易协定》和《中泰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协定书》,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和经济联系。这一阶段中泰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是石油和大米。泰国出口大米到中国,同时从中国进口石油,但总的来说此阶段的中泰贸易规模较小,1975~1982年8年间泰国对中国的年平均贸易逆差为0.2462亿美元。第二阶段(1983~1986年)中泰双边贸易经历短暂的调整期。由于泰国逐步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