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性可行性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全球区域化进程迅速推进,中国—东盟的区域化建设的前景乐观。2002年11月4日,中国同东盟十国就经济合作方式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为双方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1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额从2002年的近547.67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4436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持续增长,2013年1~11月,双方相互投资达120亿美元;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货币合作也不断增加,迄今为止,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经济增长、外汇储备、利率制度等方面的趋同性日益增强,从2012年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7%,泰国为6.4%;中国与泰国的M2比率都大于1,分别为181.64%和131.13%;中国存款利率为3%,泰国为2.8%。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区域内贸易的增加和要素流动的不断加快,与之相关的汇率等风险也不断增加,中国和东盟各国必须考虑建立一种稳定的机制来消除这些风险。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应对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欧盟国家建立共同大市场和欧元区的经验说明,推动货币一体化最终建立货币联盟是减少汇率波动等风险,促进经济增长、贸易流动和经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组建货币联盟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本文将运用2000~2012年的数据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实行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 文献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