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财政政策选择——基于国际比较分析视角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和我国人均收入实际情况,我国于1997年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13年底,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656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质量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进一步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构成了不利影响。如何克服问题进而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1]
世界银行根据拉美国家发展的经历于2006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2]的概念,认为中等收入国家所利用的从低等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够支持该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可以被定义为正处于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发展中国家,[3]也可定义中等收入国家为由于历史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无法跨入高等收入行列的国家。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济现象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支配下的必然事件,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发生在拉美国家的发展经历在我国同样也有可能发生。在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方式的落后带来单位产能所需资源消耗过大,环境质量快速下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质疑;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元化特征明显,从生活方式、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