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淘地热”,动力何在?
2007~2008年大宗农产品价格繁荣之后出现了“淘地热”。本文回顾了“淘地热”规模和演变的证据,同时研究了大规模农业投资中海外土地收购的决定因素。本文使用双边投资关系数据估算出土地密集型跨国投资的引力模型,其结果与将农业—生态潜力作为中心拉动因素相符。然而,该结论与到目前为止的传统标准文献看法对立,毕竟目的国家商业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且薄弱的土地所有制保障与投资者在该国土地购买行为中增加的利益相关。本文还讨论了政策含义。JEL代码:F21,O13,Q15,Q34。
几十年来农业一直被视为“夕阳产业”,其大宗商品价格也处于停滞或下跌状态,然而近年来的全球土地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水平上升、波动加剧却让不少观察人士大感意外。未来的大宗商品价格骤升预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投资替代品缺乏导致农地需求显著增加。各界对这一现象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政府代表,包括招商引资国政府,欢迎这一现象,将其视作该行业克服数十年投资不足、创造就业、提供金融和技术服务通道的机遇;其他国家则斥其为“土地掠夺”(Pearce,2012),并指出依靠粮食援助的国家具有潜力提供大量粮食出口这一说法的讽刺性。大量案例研究强调许多项目看起来像是投机行为,缺乏健全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也未曾适当咨询或补偿当地人民。尽管其性质和愿望尚待辨明,但是近年的土地并购潮对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模式和全球稳定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却已得到广泛共识。因此,对这些大规模土地交易风潮背后的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