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研究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正式成为河南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之后又一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规划。《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本课题立足通过对“空港+基地”这一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阐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科学建立模型体系,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 实验区总体规划及空间优势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总体规划中,围绕机场发展与规划布局、综合交通与多式联运、港城一体与空间布局等核心问题,将实验区规划为“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的规划结构。从空间架构看(见图1),实验区建构了“航空+高铁+城际铁+地铁+轻轨+公路”的多式联运模式,进而可以实现交通体系内的运输效率最优化和整体价值最大化。
图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空间结构
图1显示,在实验区北部、南部及规划产业板块,并围绕机场规划出“X”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