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9个省、市、自治区妇联重建情况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文化大革命”时期妇联的组织演变与成因

近年国内“文化大革命”研究发生的重大变动之一是研究者改变了以往聚焦于上层权力斗争的偏好,开始将目光投注于社会领域与群众运动。在转向“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性与群众性后,群众组织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分析范畴,形形色色的造反组织特别是红卫兵组织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有关成果可谓丰厚,但对传统群众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以下简称工、青、妇)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而后者亦是探讨“文化大革命”群众性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基本轨迹,并分析组织危机中折射出来的某些问题。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各级妇联的最初反应是通过下发通知、召开座谈会或声讨“黑帮分子”大会的形式,积极发动组织妇女群众参加这场运动。全国妇联为此还成立了“文化大革命”主席团,并向中国妇女社、国际联络部、托儿所派驻了工作组,以发动会内的运动。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妇联组织的存废成为一个“问题”。1966年8月23日,李富春在参加庆祝全国妇联“文化大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时[1],以“建议”的口吻提出“研究妇联机构要不要?如果要,怎样工作?组织机构怎样改?”[1]但并未明确表示撤销妇联。这是中央高层此后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立场。

事实上,妇联的组织危机在两个月后已经开始呈现:各省、市妇联多数同全国妇联已经很少联系;有些省、市妇联主任、副主任已经成为重点批斗对象;有些地方的妇女群众已经撇开妇联,另建自己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