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制度和政策转变的简要历史回顾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确立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建立起一个独立完整的、以国防工业为重心的工业体系,并在这个新工业化过程中完成对国民经济的公有制改造。这个思路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有关系。那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主要在与北方的国家前苏联和南边的港澳等地区之间进行。在2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对国民经济的公有制改造在城市中基本完成,一个以国防工业为重心的工业体系也建立起来。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可能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数亿人口的4/5依然生活在农村。城市人民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但生活水平的提高甚为缓慢,有的时候还下降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开始困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邓小平在1978年10月10日会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谈到了当时中国所感到的国际经济技术差距:
“60年代前期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10年了,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50年。到本世纪末还有22年,22年以后,世界是什么面貌?包括你们在内的发达国家,在70年代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22年,将是什么面貌?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22年以后的水平就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