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上六卫屯田研究
在贵州安顺,“屯堡人”惯以明军遗裔自居。对此,地方旅游、文化部门及一些专家学者也往往持有一种观点:从明初至今,经历六百年的风雨沧桑,“屯堡人”仍在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式、宗教意识、服饰语言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明代“南京”遗韵。并且,由此衍生的屯堡“独特性”,也成为相当一批学者关注的课题。
明初卫所的实施,是屯堡族群得以产生并“独特”至今的基础。卫所的根基在于屯田,讨论卫所屯田的衍变,对于解读屯堡生成的原因,应该是有所帮助的。本文即以贵州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等“上六卫”屯田为讨论对象,通过对上六卫屯田源流的考察,分析卫所屯田对屯堡社会的建构作用。
一 上六卫建置
卫所乃屯田展开的前提,故探讨上六卫屯田之前,要对上六卫之建置沿革作初步交代。论其建置,可见屯田之原始;观其沿革,可见屯田之衍变。
1.朱元璋西南经略思想
在华夷攸分、内外有别的王朝时代,民族与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常常会烙上某些君王强烈的个人印记,较有作为的君主更是如此。朱元璋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行政实践,便对黔中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朱元璋看来,经略滇黔,须先控制湖广、四川入滇交通;控制入滇交通,须在驿道沿线众置卫所,广增戍兵;而置卫增兵,其后勤保障则依赖于屯田。
首先,“云南自昔为西南夷”[1],“僻在陬荒”,要实现对云南的控制,从四川方面看,当先控制永宁,然后趋兵乌撒;从湖广方面,则要控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