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结构变化和生产率差距
近几十年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发展却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一些学者通过考察近几十年的经验和证据发现,地区差异可能是收敛的(Wang和Szirmai,2013;Rizov和Zhang,2014;Lemoine et al.,2014)。Wang和Szirmai(2013)在省级层面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上的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确实存在地区收敛。Rizov和Zhang(2014)使用微观数据观察发现,经济活动密度、经济政策和结构因素影响了地区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成长率。Lemoine et al.(2014)认为,从劳动生产率水平看,中国内部地区正在追赶发达的沿海地区,久而久之整个国家更趋技术一体化。本文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拓展。本文的目标是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部门生产率差距。为此,本文首先回顾最近几年的中国工业增长情况,然后评价工业部门可能的结构变化,接着分析不同地区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后在结论部分概括了主要发现。
一 工业增长及其分析
图1显示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及其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显然,工业在这3个部门中具有最高份额。不过,最近几年工业份额表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可能反映,国家正向促进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政策进行转换。经历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现在正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从过度依赖投资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型。为了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整的需要,工业部门正不断变革。这一章简要回顾了工业部门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情况。
图1 分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3~2013年
图1 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