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落户辽宁省的24个项目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伞”型合作模式的逻辑起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合作方式日益丰富。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以区域内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园区、技术合作中心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平台,通过科技人才与技术设备流动、合作研究与开发、技术知识产权转让等多种合作方式,促进双方科技交流及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实现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中俄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

一 黑龙江省对俄技术合作绩效分析

(一)黑龙江省对俄技术合作的发展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时至今日基本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停滞时期,1988年开始逐渐恢复,经过90年代的发展期后,随着两国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中俄双方技术合作环境和合作政策的不断完善,2000年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间的技术合作也逐渐走向更加务实、更加深化的阶段。

1.起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政府间的援建计划。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1950~1952年,中苏两国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工业重点项目达成协议,拉开了两国政府间技术合作的序幕。在国家重点建设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战略的引导下,黑龙江省成为苏联援华项目的重要落户地之一,中苏两国政府合作框架下的黑龙江省与苏联的技术合作由此展开。

从技术合作规模看,这一阶段黑龙江省与苏联的技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