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04~2010年满洲里口岸商品贸易及跨境旅游情况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口岸经贸的现状与未来——以满洲里口岸为例

一 前言

2010年9月,以研究经济周期著称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发布的报告称,美国始于2007年12月的次贷危机引发的衰退已经于2009年的6月结束。[1]鉴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这意味着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走过“谷底”,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地区之一,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表现已经相当不错。危机出现之初,一些投资银行的研究人员甚至认为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已经“脱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脱钩论”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神话”。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亚洲国家虽然增加了区内贸易,特别是增加了对中国的出口,但这些产品经中国加工之后作为最终消费品是输往美国的,即亚洲区内贸易仍主要是区外市场的最终需求所驱动的,这样亚洲仍然无法逃离欧美市场需求下降所带来的冲击。

从亚洲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密切程度看,并不存在经济结构层面的“金融危机防火墙”来隔绝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即两者不可能脱钩;但从危机治理的政策、资源动员机制及当前的绩效看,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确可能存在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抗灾策略”,从而在危机之后的恢复阶段呈现出“局部脱钩”的特征。然而,“局部脱钩”并不意味着亚洲或中国经济的各方面都安然无恙,实际上中国的外贸部门,尤其是口岸贸易部门在金融危机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