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比较
一 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我国,第二语言学习(课堂学习)多指汉族学生学习外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这3种基本类型。由此还可以衍生出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另外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外国留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等小类。
动机是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一种动力,个人的意图、愿望、目标和心理冲动均可视为动机。从动力来源角度,学习动机又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类。“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因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因受学习以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动机,譬如父母的支持、教师的赞同,等等。
国外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双语心理学家加德纳和兰伯特[1]率先对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学习动机和态度做出多变量的相关分析。60年代,兰伯特又首次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取向(orientation)分为整合型(integrative)[2]和工具型(instrumental)这两种类型。[3]70年代,伯斯塔尔[4]证实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和态度跟该语言的学习成绩相关,学习成绩越优良,学习动机和态度就越强烈。80年代,加德纳重新界定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内涵,认为学习动机包括:①学习目的,②学习努力的程度,③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④学习态度。[5]
我国有关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特别是有关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多指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刚刚起步[6],而跨民族、跨文化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