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新加坡三大族群人口年均增长率(1824~1947年)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启蒙与探索(1965年以前)

1965年独立建国之前,新加坡先后经历了英属殖民地时期(1819~1942年)、日据时期(1942~1945年)、英国再度殖民时期(1945~1963年)及马来亚时期(1963~1965年)四个阶段。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为新加坡奠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多元的族群结构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底蕴,也使新加坡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政治、历史与语文矛盾。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新加坡地区的统治者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在教育问题上采取和推行了复杂多样的政策措施,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和历史进程中得以启蒙并开始了初步探索。

第一节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语文竞争

1819年,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这一地区很快就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重地,新加坡所在的东南亚区域特产橡胶、锡、石油、棕榈油等,都是国际市场上大宗需求的产品。转口贸易和特产港经济在独立建国之前一直是新加坡的主要经济支柱。英国学者W.G.赫夫曾指出:“很少有几个地区能够像新加坡那样多地受惠于地理上的天赋,甚至连(中国)香港也不例外。”[1]他还认为,新加坡经济成功有两大因素,“一是新加坡的起点较高,二是新加坡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经济力量。”[2]20世纪30年代,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石油、橡胶、锡三大产品的转口贸易中心,以及东南亚特产的分销中心。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移民数量也迅速攀升,1947~1957年这10年成为新加坡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新加坡独立建国以前的经济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