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实践
第一节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践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传统上,美联储拥有两类流动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窗口,但是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形势下,这两类工具显然已无法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要。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联邦储备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紧急情况下美联储可以动用特殊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正是在这一法律条文的支持下,美联储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流动性工具,重新打开了流动性的闸门。
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经济稳步增长,失业率降低,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年内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美联储结束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保持稳定,何时进入加息周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欧元区经济仍在衰退边缘徘徊,内部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信贷增速放缓,公共债务依然高企,财政支出削减任务较重,全年增长不足1%。由于受到通货通缩的威胁,欧洲央行酝酿实行进一步宽松政策。日本经济呈现前高后低的剧烈震荡态势。第二季度提升消费税的负面影响显著大于预期,对消费增长造成打击,也部分抵消了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效果。安倍政府被迫推迟第二轮消费税提升,但也意味着难以完成大幅削减财政赤字的目标。此外,日本的通胀率未能达到日本央行的预期,经济增长前景仍然较为不确定,全年增长可能不足1%,2015年很可能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环境。
一 传统货币政策的调整
公开市场操作与贴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