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女性化对家庭性别关系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与理论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的大量乡城转移,农业女性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显性。囿于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自身经济条件、传统的性别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外出务工人员多以男性为主,他们很难将其家庭成员带到城市一起生活,进而他们的妻子、子女、父母往往留守在农村。相对于子女与父母而言,妻子承担着更多的劳动负担与精神负担。她们除了照顾子女与父母之外,还要承担起原本是丈夫作为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活动。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也由辅助性劳动力变为主要劳动力,即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参与率增加。此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农业女性化。
农业女性化(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理论上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即劳动力女性化(labour feminization);另一方面指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参与率增加,即管理女性化(managerial feminization)。农业女性化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赵惠燕等,2009;刘晓红、姚德超,2012;张原,2011;吴惠芳、叶敬忠,2010),在亚洲其他国家、拉丁美洲、非洲和欧洲都有类似的现象出现过或正在发生(吴惠芳,2011;胡玉坤,2010;高小贤,1994;康芳民,2008;孙秋、周丕东,2008;吴惠芳、饶静,2009;Cernea,1978)。相对其他国家的农业女性化现象,中国的农业女性化与农村男性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乡城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业的务工转移密切相关。
学界对农业女性化问题已经给予了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