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参与促进自治: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前景——基于青岛市城阳区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背景
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3年的各项发展数据,其中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3.73%,这标志着城市化国家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然而,由工业(生活)污染、能源危机和交通恶化所构成的环境问题正困扰着城市化过程。近年来,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为导向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与当下所寻求的环境治理范式转型不谋而合,这种已在全球众多城市勃兴的理念虽然植根于西方发达国家,[1][2][3][4]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也颇具普适性。其中,以政府、市民、企业、社会组织为参与主体的互惠合作,保证了低碳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正处于低碳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及制度也往往采取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基础设施更新为保障、政府规划机制为核心、社区参与及文化宣传为后续的行动模式。[5]上述发展逻辑亦侧面印证出学术界对低碳化转型课题的认知现状:大部分研究仍主要着眼于建筑规划、能源系统、生态技术等领域,与社区居民负责任的个人行为、集体互动甚至社区环境治理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建设人能舒适生活的空间,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正是对此原则的有效践行,它增进了社区成员间的交流、活跃了邻里关系、提升了社区归属感,也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从社会学的视域出发,系统分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低碳建设的基本状况、影响因素与机制,为丰富社会学领域中的社区参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