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人力资本研究
一 前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和贝克尔(Gary S.Becker)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是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价值总和[1]。贝克尔则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2]。两位经济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使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宇泽弘文(Hirofumi Uzawa)提出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3],罗默(Paul M.Romer)在宇泽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外部效应理论,即知识不仅使自身收益递增,而且使物质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这两方面的收益递增促使经济长期增长[4]。明塞尔(Jacob Mincer)则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5]。丹尼森(Edward Fulton Denison)研究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修正了舒尔茨关于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结论[6]。
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舒尔茨认为,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要大得多。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舒尔茨认为个人收入的增长和收入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